《中國美術報》第381期 美育
名師簡介
范存剛,別名范遲。榮寶齋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教育部中國書法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外聘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特聘教授。
詩意美好的眷顧、書法靈動的關照、印章形式的裝點,一道賦予了中國畫靈性的光輝,并使其以更加深厚的人文情懷屹立于世界美術之林。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一種特別的、偉大的創造——在完美呈現視覺層面的筆墨意趣之上,表達出人對自然、社會、歷史的一種積極態度和價值取向。
中國畫蘊含的獨特文化理想和生命態度,使其從一開始便具有與西方繪畫不同的秉性與氣質。在中國畫畫家眼里,自然界中的山水和花鳥不僅僅是客觀物象,更是一種精神的高蹈和心靈的寄托。比如,山水畫中所追求的“荒寒”“蕭疏”之境,實際表達的是畫家對君子品格的向往,是主觀心緒的客觀體現;花鳥畫中的“花”與“鳥”也不僅僅是“植物”與“飛禽”之屬,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象征與外化。這一切,在大寫意繪畫中體現得尤為深刻。
因此我在中國畫研習和教學過程中,一直把“寫”作為自己追求的方向。從青年時代起,我便對中國繪畫史上標志性的“大寫意”畫家與作品,進行大量的臨習。尤其對宋元以來出現的“文人畫”體系、流派,傾注了大量精力與時間,思考其濫觴、發展、成熟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更通過對筆墨技巧的追尋與把握,走進歷史時空,走進那些溫潤、質樸的文化心靈。這也是我在學畫過程中的最大收獲。可以說,在傳統中國畫的人文精神之光燭照下,每一次繪畫技術的進步與完善,都伴隨著一次精神成長。而今天,我也是將自己對于大寫意繪畫的初衷和本懷如實地告訴學生。在此,我們要說,大寫意繪畫傳承的不是技法,而是一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法”。這種“以心傳心”的妙用,映現出了中國大寫意繪畫背后深刻的人文底色和哲學思辨。這也決定了大寫意繪畫教學及其方法的特別之處。
范存剛? 歲寒不改色? 129cm×248cm? 2024年
具體而言,大寫意繪畫貴在“得意”,貴在對紛繁世界進行概括和提純,以“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縱觀中國畫發展的歷程,“以形寫神”“立象以盡意”等寫意精神貫穿始終。從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到明代徐渭《墨葡萄圖》,再到明末清初朱耷《河上花圖》,經典大寫意繪畫無不是縱橫揮灑,寥寥幾筆卻意韻俱生。當下,一些初學畫者,基本功尚不扎實,便以“大寫意”自居,既不能得其神似,也難富有深意。要知道,看似簡單的大寫意,實際上比單純寫實難度更大。大寫意講究筆墨的趣味,講究布白章法的合情入理;講究得之于手而應于心,更講究心靈的直接抒發。創作立意美好、用筆豐富、風格范式傳承有序的大寫意繪畫,一方面,要求畫家繼承傳統,這是畫家厚重的人文修養根基所在;另一方面,要求畫家以筆墨充分表現精神的自由狀態與藝術個性,這是畫家守正出新的使命。所以我在教學中首先強調的就是筆墨的錘煉、寫照的訓練,而最后進入到“傳神”“得意”的境地。
我始終認為,中國畫畫家正是通過筆墨的修為和基本功的歷練,最終實現精神人格的成長與心靈品質的提純。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有“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說,這亦適用于繪畫。歷史上,像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寫意繪畫巨匠,無不是歷經時光歲月的淬煉才漸臻化境。就這一點而言,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中的大寫意傳統,可以說是一門關于人生的藝術。
在藝術研習和教學中,我愈發感到大寫意繪畫的深遠廣博和審美境界的玄妙幽微。中國大寫意繪畫的精神,實質上是中國文化內在品質的一種外在呈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大寫意繪畫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概念,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信念和文化理想。大寫意精神一邊連接著天地造化的自然之境,一邊連接著中國人的心靈之境。畫家可以在筆墨中走進歷史、走進自然,最終走回自己的內心。在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的當下,大寫意繪畫或許更能充分傳達中國文化的神韻與氣質。這也是我在中國畫教學中一直堅持的人文主題和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