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清賞圖》清供擺件
陳為新作 壽山山秀園石
尺寸:四件不一
創作時期:2023年
清賞一詞,指幽雅的景致或清雅的玩物,蘇軾 《初入廬山》詩之二:“自昔懷清賞,神游杳藹間。”本作以四件壽山山秀園石,雕刻四季不同時間段內的清賞場景,以傳達傳統文人化生活中的風雅閑情、生活一隅。
其中春景刻山石之畔怒放牡丹,有玄龜踱步于花下,伸頭銜花,一派怡然自得之感。
玄龜的形象典出《莊子》,意為悠游而不入仕途,故能自在隨性。牡丹為富貴之花,龜亦指長壽,故此刻“天保九如”。
“天保九如”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的吉祥祝語,源自《詩經·小雅·天保》篇。原文是: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 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每個“如”字后面都跟有一個吉祥的比喻,用來祝愿對方福壽綿長、國泰民安:
如山如阜(意為“像山一樣穩固,像土丘一樣隆起”,比喻根基穩固,事業興盛)、如岡如陵(意為“像山脊一樣連綿,像丘陵一樣高聳”,比喻地位尊貴,勢力強大)、如川之方至(意為“像河水一樣不斷涌來”,比喻財富不斷增加)、以莫不增(意為“沒有什么不增加的”,比喻財富和福澤不斷增長)、如月之恒(意為“像月亮一樣恒久不變”,比喻健康長壽)、如日之升(意為“像太陽一樣冉冉升起”,比喻事業蒸蒸日上)、如南山之壽(意為“像南山一樣長壽”,比喻壽命長久)、不騫不崩(意為“不虧損不崩塌”,比喻穩固不衰)、如松柏之茂(意為“像松柏一樣茂盛,比喻子孫興旺,家族繁盛)。
在本作中的組合,則暗示觀賞者的“自在心”,恰是“富貴長春,多福多壽”之始。
夏景刻書卷、荷花、翠鳥、茶壺,其意為臨塘執卷、飲茶讀書。
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形容蓮花后,蓮花從此成為文人寄予自身高潔品格的“君子之花”。
本作的構圖以翠鳥棲息的荷花為前景,其后刻書卷,翠鳥雙眼望向書卷,引導觀賞者細看扉頁上的《愛蓮說》,其意仍表現尋求自在,不眷戀名利的淡泊心態。
秋景所塑造的是湖蟹、酒壺以及菊花,所傳遞的是“賞菊品蟹”的愜意風光。本作材質為壽山山秀園石,所作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流行的《菊蟹圖》題材,取法于傳統文人畫中的經典造型。
作品隨形賦勢,構圖飽滿嚴謹,取色巧妙,以挺健爽利之行刀方式,雕刻膏蟹,山石,秀菊,酒壺,彼此互相輝映。
此作的色彩層次遞進,渾然天成,實為匠心經營之作。
作品由于刀的剛柔有致,疾徐不一,且對所塑造的對象的質面感很強的寫實性,使得其在厚度既定的壽山石料上,創造了一種遠較原石厚度更為深、遠的空間效果。
石前肥蟹似動如生,秀菊含情弄姿,枝葉俯仰自在,充滿生機,是陳氏近年來氣質上傾向清新可愛的一件作品。
冬景取法明清時期最為流行的“清供圖”圖式,以煙氣裊裊的博山爐、含苞待放的折枝梅花、肥潤飽滿的佛手以及印章等文房清玩,組成文人畫中最為常見的書房小景。
在這件作品之中,暗含四種與香氣有關的場景信息,一為爐中之香,一為枝頭梅花暗香,一為清供佛手之香,一為印章所代表的筆墨、書畫香,其名乃稱“銜香”。
這一形象,旨在通過案幾一角、雅集一隅的物象來突出一種文人“供養精神”的內在空間。
春如玄龜嬉游、夏如先賢執卷、秋訪菊蟹古意,冬玩清香之妙,四景共同完成了“四季清賞”的最后邏輯閉環,即作者對遠離紅塵,自得其樂的心境表達。作品構思開始于2023年,于2024年初完成全部創作環節,并在當年的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展出,廣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