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情申申·映像”藝術之家中國畫創作展
主辦單位: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辦單位:漳州市美術館
協辦單位:漳州市龍文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展覽時間:2024.11.6-12.6
展覽地點:漳州市美術館
俊華菁菁 承心傳韻
王來文
近年來,福建中國畫創作呈現了許多鮮明的閩派美術地域特點,“閩人尚線” 的學術觀點、“閩人閩派”的美術創作、“閩人閩展”的美術展覽等方面獨具地域特色,也增強了“閩人畫風”形成的文化自信。
福建漳州,是一片充滿靈秀之氣與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從古至今,眾多杰出的漳州籍書畫名家如陳北溪、黃道周、沈瑤池、謝琯樵、馬兆麟、沈耀初、沈柔堅、沈福文、周碧初、謝投八、沈錫純等相繼涌現。他們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深厚的藝術底蘊卓然自立,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地方的文風、學風、文脈滋養著一個地方的家風,而家風、家學、家傳對于文化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漳州作為書畫之鄉,每一位曾在此生活過的書畫家,都不同程度受益于這里傳統文脈的滋養熏陶。正是這樣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林俊龍、李淑華和林任菁一家三杰的藝術夢想。林俊龍、李淑華、林任菁一家三杰憑借著他們的藝術成就,成功地走進中國美術界視野,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尊重。“情申申?映像 —— 藝術之家中國畫創作展”將很好地帶領我們走進這個充滿藝術魅力的中國畫藝術之家。
關于一家三杰
林俊龍(1939-1990,享年51歲)、李淑華(1936-2018,享年82歲)、林任菁(1968生),林俊龍和李淑華是夫妻,林任菁是他們的女兒,皆是漳州土生土長的中國畫藝術家。兩代三人的藝術之路盡管所處時代不同,成長的社會背景不同,但也有不少奇緣是一致的,如——都畢業于漳州同一所小學,都是中國美協會員,都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總計4件),都擁有一級美術師職稱,都是福建省畫院專業畫家,都是福建省美協理事或常務理事,都有作品入選多屆全國美展(總計9件次)等,李淑華、林任菁還都是福建省“三八紅旗手”。
兩代三人創作了眾多具有時代特征與藝術風格的美術作品。這個可貴的藝術之家不僅展現出卓越的藝術才華,更承載著時代的風采與藝術傳承。他們是新中國以來全國為數不多、在美術界頗具影響力的一家兩代三人的“中國畫藝術之家”之一,在美術界傳為佳話。
20世紀30年代末,林俊龍、李淑華在漳州出生。新中國成立前后,他們先后就讀于漳州市崇正小學(后更名為漳州市第六小學、漳州市公園小學,現為漳州市薌城實驗小學)。林俊龍和李淑華自小對美術懷有濃厚興趣,他們在業余美術學習的過程中相識相知并相愛,于1966年步入婚姻殿堂,1968年他們的女兒林任菁出生。 1955年,15歲的林俊龍創作的中國畫《勸導》被全國保衛兒童委員會評為一等獎,并送往莫斯科參加中蘇少年兒童畫展。1962年起,林俊龍與李淑華合作的中國畫、連環畫、插圖等組畫作品陸續在《福建日報》《廈門日報》《漳州報》上發表,那年代是紙媒權威的年代,在黨報上發表是非常不易且是甚高的榮譽。
1964年,兩人合作的《龍江頌》以及李淑華與田頌合作的《山歌晚會》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其中《龍江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72年林俊龍創作的《巡醫又過大娘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3年夫妻二人一同調入福建省畫院,調入省畫院后他們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1984年,林俊龍與李淑華合作的《元宵圓》(中國畫)、《水仙花的故事》(連環畫)以及《周總理與鄧大姐》(年畫)三件作品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其中《水仙花的故事》(連環畫)榮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以及全國第三屆(1955-1984) 年畫評獎三等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9年林俊龍《世界很大又很小》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1994年李淑華《風聲》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1979年,11歲的林任菁創作的中國畫《水仙花》被選送至秘魯展出。1982 年,14歲的林任菁考入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創入校生年齡最小記錄。18歲畢業后首件作品獲福建省中國畫展優秀作品獎。1994年底至調入福建省畫院之后創作成果更加豐碩。 榮獲中國美協“2000全國中國畫展”金獎。入選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化研究院主辦的“(1901-2000)百年中國畫大展”,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為 “97’中國畫壇百杰”。作品入選第八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是省委宣傳部首批“四個一批”人才。 作品《荷塘禽鳥》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三位畫家的藝術成長年代跨度歷經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0 -1978.1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12-2012.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12至今)等不同歷史時期。這恰好與新中國美術發展的 75年相契合。林俊龍、李淑華的作品反映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文革”到改革開放后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林任菁的作品則體現了當代人對自然環境的珍視與反思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思考。時代的變化促使他們關注社會鏡像和文化趨勢,對人生、對社會進行深度思考。他們的許多作品,都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及他們的思想與觀念,這些作品與時代同步,也在中國畫藝術的長河中留下了寶貴的時代映像與時代印跡。
林俊龍、李淑華伉儷二人,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福建美術界的重要人物,以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精湛技藝,奠定了這個家庭深厚的藝術根基與藝術地位。他們的女兒林任菁,在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下,自幼便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并在工筆花鳥畫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三位畫家伴著新中國而成長,他們的藝術歷程映照了新中國美術經歷過的歷程,同時也映照了福建美術走過的歷程。三位畫家的作品在藝術表現上各具特色,從不同的維度映像了這個家庭中國畫創作的藝術特征及獨特的藝術魅力。
關于林俊龍的藝術
林俊龍是一位漳州籍在中國畫壇上留下深刻印記的畫家。他自幼受民間美術薰陶,對美術有著與生俱來的濃厚興趣,自小刻苦習畫。1955年在漳州一中讀初中時,業余時間跟黃士杰、汪海青二位老師學畫。黃士杰是一位與徐悲鴻同期留法的油畫家,在國畫上也頗有造詣。汪海青畢業于國立杭州美專,詩文書畫皆擅,是學養很深的國畫家。林俊龍從西畫入手,以素描、速寫進行繪畫基礎訓練。初中畢業后,因家庭經濟拮據,放棄到當時的中央美院華東分院附中學習的機會,到漳州工藝美術廠當學徒,跟隨民間藝人徐年松學藝,后在工藝美術部門工作,這些經歷為他積淀了良好的審美基礎與藝術素養。中年后,他多作意筆,水墨人物畫成就頗高。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1973年的代表作《巡醫又過大娘家》在全國轟動一時,好評如潮,是上世紀70年代極具代表性的一件現實主義寫意人物畫精品。全國報刊雜志相繼刊載或作為封面,還出版了單張宣傳畫,《中國畫人物畫法》一書將此畫作為范畫賞析。這件作品還由國家選送日本、加拿大展出,獲得了極高的藝術聲譽,成為中國美術館那一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館藏作品之一。《巡醫又過大娘家》沒有走當時的“高大全”、“紅光亮”單一化、教條化之路,而是以小見大,以獨特視角來表現,新穎別致,顯示畫家既有非常深入的生活體驗,又有極強捕捉生活情景的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俊龍尤其重視以情感人,這種張揚人性的美好與純粹的作品,其藝術感人的力量不會因為時光的淘洗而褪色。
2020年,中國美術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展覽中,又展出了《巡醫又過大娘家》這幅代表性作品,如今再觀此作品,依然感人,依然有極強的藝術沖擊力、感染力,具有經典的屬性。
林俊龍的寫意人物,筆意縱橫跌宕,畫風潑辣。于粗獷中見精煉,放縱中有嚴謹,有自己的品格。他勾、皴、擦、染、點并用,用筆、用墨空靈豐厚,線條遒勁有力,墨色渾厚華滋,自然生動,耐人尋味。墨塊與線條交織富有節奏感、韻律感。他注重對人物情感神韻的表現,刻畫深入,有生命張力。擅長以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勒人物的形態和氣質,用濃淡變化的墨色,營造出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力度感。用精心安排的構圖和對情感意境的深沉表達,創造出了許多具有高藝術價值和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形成了獨特的個人筆墨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人物的莊重與威嚴,也能感受到現實人物的質樸與純真。林俊龍以個人獨特的理解,用墨色與色彩,把歷史及生活的故事轉換為藝術。既有個性風骨的表達、也有強悍氣度的忬寫,又有浪漫情懷的坦露。他把“寧拙勿巧”“大象無形”“返本歸真”“和諧統一” 作為藝術追求的境界,以心寫象、以意傳神、以情運法,達到了主客觀和技法神遇而跡化的境界。這不僅體現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視角,也展示了他對中國畫寫意藝術的深刻理解和至誠熱愛。
林俊龍的藝術創作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主題表達社會性強,情感細膩樸素真摯;后期則在風格和題材上有新的突破,既反映現實生活,又借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抒發內心情感。在不同時期,林俊龍的作品風格各異,但都追求含道映物,與道同機,他是一位相對早熟的中國畫藝術家。 林俊龍的藝術成就,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上。同時對福建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在組織工作上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 1979年底,時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的他提交了《關于成立福建省畫院建議》提案,這一提案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省文聯的推動下,1982 年 3 月,經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福建省畫院正式成立。林俊龍的這一具有歷史性行動,對推動福建美術事業的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關于李淑華的藝術
李淑華出生在漳州的一教師之家,畢業于龍溪師范。在漳州這一富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得到了良好的藝術啟蒙,在工筆畫領域表現出了良好的稟賦。她不僅在傳統中國畫的技法上深耕細作,同時也敏銳地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元素,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她的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完備的技藝而受到廣泛贊譽,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李淑華擅長使用工整線條,每一筆線條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安排,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等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動態和情感。她的工筆人物畫既有嚴謹的造型,亦不失靈動的韻味,細膩而唯美。在色彩運用方面,她善于運用鮮明而和諧的色彩組合,使畫面色彩豐富而不繁雜,鮮艷而不失莊重。無論是年畫還是工筆畫,她都善于通過色彩的過渡和布局,營造出和諧美觀的畫面效果,作品富有裝飾性美感。在工筆人物造型上嚴謹扎實,注重細節刻畫,將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細致的描繪呈現出來。她不僅注重形似,更追求神韻,作品很好地體現出女性藝術家的細膩與溫柔,情感的豐沛與委婉,既可以看到仕女的婉約與典雅,也能共鳴到現代人物的活力與情思。六十年代的代表作《慶豐收》是全國工筆人物畫創作的精品,當時《人民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福建日報》都先后刊發了該作品,這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
李淑華的藝術生涯,貫穿了多個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她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藝術語言,使作品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特點。她的年畫作品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與社會內容。改革開放后,她逐漸吸收現代藝術元素,作品變得更加多元,并富有現代感,更多地表達了個人情感與現代社會的時代氣質,情以時遷,這都是非常難得的。
關于林俊龍、李淑華的神合之作
林俊龍和李淑華伉儷是 20世紀福建畫壇的骨干人物,他們的藝術成就和作品代表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福建省的美術創作的水平,也是中國美術創作中的一個亮點。兩位畫家是夫妻,也是藝術上的伙伴,共同見證并參與了福建美術的發展。他們二位擅長合作,且能在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長,通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理念,創作了一系列精品,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界獲得了高度評價,也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64年,林俊龍與李淑華合作的《龍江頌》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龍江頌》是一組以寫實的素描造型技術勾勒、融入傳統工筆表現技法的連環畫,共16張,作品巧妙地將寫實性與紀實性相結合。顯示出二位畫家極強的人物造型能力,以及對于場景的鋪敘與控制能力。與話劇《龍江頌》、現代京劇《龍江頌》一樣,這幅作品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幅代表作,在現當代中國美術史中有著“碑性”的意義。
1984年,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中,林俊龍與李淑華兩人有三幅作品入選,其中,年畫精品《水仙花的故事》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在當時的全國、福建都極為罕見,引起了美術界廣泛關注,產生了深遠影響。《水仙花的故事》(掛歷)一上市就很快售罄,在漳州引起轟動并成為許多市民的藏品。其中《水仙花的故事》(大型壁畫)嵌在當時剛建成的漳州大酒店大堂壁上,讓人記憶猶新。
2008年,時隔25年后,《水仙花的故事》作為館藏年畫精品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林俊龍、李淑華夫妻二人的合作藝術,在美術界留下了佳話。反映他們在藝術創作上藝術觀點與審美理想的默契,也是夫妻二人情深意篤合二為一的最佳證言。
林俊龍和李淑華合作的《龍江頌》《元宵圓》《縣委書記蹲點來》等作品,不僅在藝術技巧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將藝術創作與時代主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表現出藝術家對社會現實變化的敏銳觀察與深刻理解,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關于林任菁的藝術
林任菁是福建省近二三十年來在工筆花鳥畫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優秀女畫家。作為林俊龍和李淑華的女兒,父母的為人處世、為藝態度、家傳家教對林任菁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父母深厚的藝術修養為林任菁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多元的藝術視野和較開闊的藝術見識。林任菁并沒有簡單地繼承父母的風格,而是在他們的基礎上,融入了她對國畫藝術的理解和個性化的藝術表達,經福建工藝美校、福建師大、中國美院、中央美院專業學習之后,在不斷藝術實踐和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工筆花鳥畫風格。
林任菁在工筆花鳥畫創作上藝術語言多元豐富,在工筆花鳥畫領域獨樹一幟。她“以工寫意,以線寫境”,注重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空間感、整體感。精到的線條勾勒、精準的線條運用、精致的描繪手法、獨具匠心的構思、入微的層層渲染精細的賦色、設色,讓作品細膩與豐富并存,厚重與明麗并存,清新與古雅并存,嫻靜與動感并存。作品不僅表現出物象完美精細的形態美,更傳達出其內在的神韻與生機,充滿神秘、詩意、細膩、委婉的審美意境,并含有幾分禪意,能引發觀者的心靈觸動。能將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悟融合一體,精細的筆觸和情感的表達使作品具有了很強烈的個人符號。蘆花、小野花、曼草、殘荷、昆蟲、禽鳥、松蘿等題材的作品都帶有鮮明的“菁菁色彩”、“菁菁特色”,非常難能可貴。
林任菁的工筆花鳥畫藝術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早期作品注重形態描繪和結構表達,風格清新自然;中期作品融入人文思考和對大自然的感悟,意境深遠且細膩內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內心的豐滿,她逐漸融入了更多的哲思和人文關懷,作品的意境愈見深闊。近期,幾次深入西藏體驗生活后,她將現代構圖理念融入傳統工筆畫中,使作品既有傳統的韻味,又富有現代感。
她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僅展現出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折射出當代中國畫壇對工筆畫的傳承與創新態勢。
傳承與共性,出新與個性
林俊龍、李淑華作為上世紀火紅年代我省美術界的優秀代表,受益于文藝“雙百”方針,他們深入體驗生活,深入反映現實,創作出了一批情感真摯、膾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林任菁作為唯美新勢力畫家適逢改革開放新時期,思想內省,觀念多元,催生出了她自主又自我的藝術語匯,其成果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三位畫家的作品皆追求高雅的格調,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林俊龍的寫意人物畫,墨色博雅,線條流暢,展現出了專業畫家的文人氣質和氣度。李淑華的工筆人物畫,色彩鮮艷而不俗,畫面細膩而富有質感,體現了女性工筆畫家的溫柔與細膩。林任菁的工筆花鳥畫,用色清新自然,畫面意境簡潔而富有詩意,有幾分婉約的詩性詞意。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將傳統藝術精神與當代精神、個人情感與文化深思進行了較好的融合,不僅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還體現了閩地獨特的文化風貌,更在藝術創新、個性表達與時代性的探索上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位畫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藝術實踐,在主題立意、藝術創新、個性表達與時代性的探索中思考與創造。他們都有很深厚的基本功,都有很豐富的繪畫語言,都有很強的繪畫能力。他們在傳承與共性,出新與個性上有如下幾個優長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其一、造型構物方面展現出了很高水準。林俊龍的寫意人物畫,無論是《李逵探母》中威武的李逵形象,還是《屈子行吟圖》中孤高的屈原形象,都在造型上把握得恰到好處。人物形態自然真實,既不過分夸張,也不顯得呆板,體現了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的藝術境界。李淑華的工筆人物畫,在造型上刻畫細膩入微。如《慶豐收》中的農民形象,不管是人物的面部特征,還是人物肢體動作的表現,皆展現出了扎實的造型能力。林任菁的工筆花鳥畫,造型準確、形態生動,富有生機,如《踏秋》中的輕飄舞動的蘆花、姿態優美的群鳥,源于自然又勝于自然。
其二、章法構圖嚴謹并富張力。林俊龍的作品常常以簡潔的構圖突出主題,如《面壁圖》《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黛玉葬花》畫面中的人物與背景的布局與處理,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在《榕頌》中,將榕樹作為畫面主體,將人物作為點綴置于一片茂密的榕樹林中。畫面中的人物雖小卻筆墨精到老到,恰到好處。這種構圖方式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也使得作品內容更加豐富。李淑華的工筆人物畫在構圖上也非常注重細節的安排,《鳳求凰》中人物的位置、姿態、周圍的環境處理,展現出了浪漫唯美的畫面效果。林任菁的工筆花鳥畫則通過巧妙的布局,使花鳥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融系列之《綠之靈》中,枝干與松蘿穿插纏繞,精心布局的西藏小紅果,枝干與松蘿間剛與柔、實與虛的對比。
其三、用筆、用墨、設色方面都有獨特之處。林俊龍的寫意人物畫,用筆流暢有力,墨色濃淡相宜。在他的作品中,墨色的變化不僅僅是為了表現物象的形態,更是用來傳達情感和意境。例如,在《坪山秋韻》中,濃墨的農人、果筐、自行車、題款,淡墨的果林、枝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農人采擷豐收果實的生動場景。在《抱琴仕女》中,他用淡墨勾勒的芭蕉藤植,烘托出仕女的雅韻與寧靜。這種對墨色的巧妙運用,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在視覺上具有沖擊力,在情感上更能引發共鳴。李淑華的工筆人物畫,用筆細膩、渲染不俗。
作者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動態的生動刻畫,人物間的呼應顧盼自然妥帖,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覺,畫面和諧統一,如其作品《竹喧歸浣女》《風聲》。林任菁的近期作品中更是大膽嘗試了意筆手法,讓人們看到了用筆、用墨在點線面、黑白灰中的新探索。畫面色調的掌控、色彩冷暖的變化與搭配,色相、色階的微差變化的美妙皆蘊藏著的獨特豐富的藝術魅力。
關于情申申·映像之展覽
作為女兒,林任菁是孝女,是位品德才藝雙修的難得的好畫家。她這三年放下手中的畫筆,全身心投入到對父母的文獻整理,藝術歷程的梳理,這不僅有益于林俊龍、李淑華兩位先生的藝術傳播和歷史定位,也是對福建美術文獻的貢獻,更是她情申申的一片孝心,此孝心可感天地也。
這次展覽,林任菁特地為每幅作品撰寫了文字說明,總計有近 6 萬多字。甚至作品標簽卡文字都簡要介紹了作品的創作風格、技法運用、趣聞軼事等,并從近20萬字往來家書中擷摘的家書片段,承心傳韻、溫情感人,從另一個角度映像了這個家庭藝術傳承、情感紐帶“情申申”的稽遠鉤沉。
展覽極具特色,設有四個展區。展出作品的同時,還展出了兩代三位畫家的年表、照片、資料、證書以及發表作品及評論的報刊雜志等史料,尤其是從家書中摘錄整理而成的“藝術雜談”,使我們能夠近距離見證這個藝術之家的成長與傳承軌跡,深切感受到這一藝術家庭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
良好的家教和家風是這個藝術之家的可貴品質。“愛國愛鄉、愛家愛親”的情愫深深地融入到他們一家兩代三人的藝術創作之中。林俊龍的作品常常展現出對社會現實以及家鄉人事的關注;李淑華的作品蘊含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人性的贊美;林任菁也將這種家庭價值觀融入到自己的工筆花鳥畫創作之中,流露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這是她對家庭所傳遞的愛與關懷的一種延伸與表達。這種家風所培養出的藝術情感和價值觀,賦予了她的作品有著深層次的意義。
此展覽將讓觀眾領略他們一家三杰在中國畫領域的藝術造詣,還能通過展覽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厚的家風文化,激發大家對藝術傳承與藝術精神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謹以此文代為序言。以表敬意,以表祝賀!
2024.10.7
(本文作者:王來文,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